金秋十月,嘉陽煤礦天錫井33采區迎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化,首個采煤工作面進入投巖生產,標志著采煤二隊智能化綜采生產線搬遷任務畫上圓滿句號。在生產的背后,凝結著機電隊全體職工的心血與汗水。此次安裝,全隊職工僅用18天就完成任務,取得了可喜的成績,展現了高質量的安裝效率,為智能化綜采生產線搬遷注入了強勁動力。
33采區,這個位于煤海深處的新戰場,對于很多人而言或許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區域,但對于嘉陽煤礦的職工,它是煤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,關乎著數千職工家庭的福祉。
自從采煤二隊+260m水平南翼遠端的采煤工作面步入生產收尾階段,作為新采區的開路先鋒,承擔3305工作面安裝任務的機電隊職工面臨著位置偏遠、現場環境復雜、安裝任務緊迫等困難和挑戰,這無疑是一次重大考驗。
“新采區的第一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安裝,不僅關乎工程質量,更承載著安全與時間的雙重壓力,得開一個好頭。”隊長廖建虹在隊務會上反復強調,這不僅是對技術的挑戰,也是對團隊協作能力的考驗。關鍵時期,黨支部書記萬宇宇協助隊內事務的同時,不忘隊伍思想建設,多次召集黨員干部分析職工思想動態,圍繞安裝工程提出新要求,他號召黨員干部起好模范帶頭作用,各班組長、生產技術骨干肩擔責任認真履職,主動團結每名安裝人員,凝聚團隊力量,堅決啃下這塊“硬骨頭”。
聚焦安裝難點卡點,機電隊上下一心,制定了周密計劃,從前期籌備到后期實施,每一環節都體現出專業化與細致化。隊級管理團隊引領各班組長深入現場,指揮調度,細致排查風險,逐一化解難題,確保各項工作無縫對接。
在倒計時的壓力下,鉗工班、電氣班、機組班等班組嚴格按照計劃密切配合,分工明確,優化流程,提升工效。創新使用鋰電池單軌吊機車,在回撤33集中運輸巷設備的同時,利用機車往返敷設新皮帶機、安裝各類設備,避免了返程空載,大大縮短了回撤、運輸和安裝的時間,打破了生產物資運輸載荷能力有限的瓶頸,構筑了安全高效的“運輸鏈”,為整個項目提速增效。
從地面到3305,沿途約6公里的距離,其中4公里需要物料接力轉運,盡管單軌吊機車為運輸帶來便利,但這最后的距離并不輕松,仍需人力搬運與精細裝卸。每位井下作業者需步行近一個小時,而安裝時間緊迫,不容片刻耽擱,到達目的地后,大家來不及休息片刻,便立即投入繁忙的工作。為保障每日進度,一袋干糧、一瓶水,成了安裝人員的標準配備,支撐著他們接連作戰,8小時、10小時、12小時,都不一定,固定時間下井,出井時間卻未知。有時,職工吃夠了干糧,就帶飯菜下井,干十幾個小時,就將一盒飯分成兩次吃。大家就這么堅持著,每天默默地早進晚出,再繁瑣的操作也要把好質量關,現場細節和環節全力按標準做到位。盡管如此,大家總能同進同出,步調一致,每天“兩點一線”,腳踏實地實現了安裝“加速度”,提升了服務智能化綜采生產線搬遷的總體效率。
18天,一個看似普通卻又充滿挑戰的數字,正是在這段時間內,原本預估需整月才能完成的安裝任務最終提前“交卷”,刷新了記錄。每一滴汗水,每一個節點,都見證著團隊的凝聚力與向心力,詮釋著“匠心”的內涵。
然而,挑戰并未結束。采煤一隊1106智能化綜采生產線緊接著步入回撤階段,新工作面1203作業環境復雜,人員交織、設備往返運輸,安裝任務依舊艱巨。面對種種困難,機電隊上下并沒有退縮,反而更加堅定了向前的決心,通過優化流程,增強內外部溝通與協調,克服一切阻礙,尋求最佳解決方案。目前,各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。
在特殊“戰場”上,呈現出了一幅集體勞動的動人畫卷,大家身處劣境,忍受長時間連續作業,甚至犧牲休息時間,只為那一份責任與使命;每日攜帶干糧,餐食簡陋,卻毫不抱怨。這一切,都為了能盡早完成任務,促進煤炭生產恢復正常,他們將個人的小我融入企業的大我,為智能化綜采生產線的搬遷創造了必備條件。